2020年10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我院开幕。本界年会以“从北方走向世界——开放视野的跨文化美术史”为主题,围绕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跨文化美术、美术理论与批评、宗教美术史、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六个方面展开交流与研讨。以下推出“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议题的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组专家发言。
一、外国美术史
(二)近现代美术史
主持人 王红媛(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院)
评议人 张敢(清华大学bat365在线平台教授)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经验画展”》
刘飓涛 清华大学bat365在线平台史论系在读博士
该研究对于新潮美术的反思和对九十年代初期的判定出发,广泛发掘和利用中国图像资源,从艺术的精神性,凸现个体批判的深度和精神意识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
“中国经验”展是对八五时期西南艺术发展的总结和延伸,也是1989年新潮美术之后对于新的创作成就的推出。西南地区年轻一代艺术家参观了展览,他们接受了这种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面貌,如在朦意像中表达细腻的精神体验的作品(如郭伟、何森、谢南星、张小涛等。)
在“中国经验”画展之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一些重要展览之中都有显现(1994年北京《美术批评家题名展》、1996年波恩《中国!》艺术展、1999年成都《“世纪之门”双年展》和2002年重庆《“再看77、78”艺术作品邀请展》等展览)。
面对多元开放的社会,伴随经济的发展,艺术家很快从犹豫不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历史的发展也自有其不可阻挡的逻辑。当奥运后时代“中国经验”再度被提出,它唤起了走向主旋律的中国当代艺术,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八十年代许多理论家希望赋予中国当代艺术“合法性”地位的愿望。
《空间构建与身份认同——论电影对垃圾箱画派的影响》
葛华灵 上海大学讲师
该研究以20世纪初,垃圾箱画派艺术家来到陌生的纽约,以游荡者的姿态在纽约街头漫步,以寻找绘画的主题与灵感出发,思考电影对垃圾箱画派的影响。画家步行经验使他们获得了水平视角,并且这一水平运动与当时的电影放映与观看密切相关。新兴的镍币影院影响了20世纪初垃圾箱画派艺术家观察城市的视角及画面的空间建构。艺术家对日常生活与事件的描绘是将陌生环境转化为个人经历,逐渐熟悉大城市的过程,也是探索纽约新移民身份的一种方式。在世纪之交美国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垃圾箱画派通过绘画表达了现代城市经验与身份认同。
美国电影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经验,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关于个体认同的变迁。电影帮助艺术家构建了观看经验。垃圾箱画派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使他们将形式上的类比融入画面的结构中。像电影屏幕一样,垃圾箱画派的绘画为我们了解世纪之交的纽约城市经验提供了一个窗口。艺术家以空前的洞察力描绘了城市景观,发展了真正的美国本土艺术形式。
《意大利的先贤祠: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
赵德阳 福建师范大学 副教授
通过梳理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方济各会教堂——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如何成为意大利的先贤祠的过程凸显方济各会与人文主义者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是方济各会艺术赞助风格和内容转变的体现。
意大利近代国家意识的萌芽与方济各会的进步发生了紧密结合,重要的教堂已经不单是举行宗教仪式和信仰诉求的场所,而更多具有了追索共同的古罗马文化渊源、开拓新时代人文主义的共同身份认同的象征。方济各会接纳并且崇尚人文主义的做法与当时的大社会背景高度一致,也因此站在了同时代托钵僧会影响力的高处。直接的艺术赞助或者艺术赞助中心场所的搭建,促进了美术史风格发展。方济各会在圣十字教堂内支持、鼓励人文学者和具有革新精神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发生互动,并且这种倾向长存于文艺复兴整个过程中。
《一位浪漫主义画家的画像——来自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本人和他周围的画家群体》
孟彤 清华大学 在读硕士
该研究包括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两类画像:弗里德里希的自画像和周围的艺术家朋友为他绘制的肖像。
可从三大方面理解其内在含义:就弗里德里希的性格来说,两类画像均呈现了他忧郁、严肃的气质,由此通向激荡的内心世界,也呼应了时代背景和浪漫主义者“自我流露”的传统。这是一种意图明显的描绘方式;就弗里德里希的艺术理念来说,强调面容,简化着装的肖像画风格与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理念相通;就弗里德里希的人生经历来说,周围艺术家为弗里德里希所作的画像相对集中于1810年前后,这也是他风头最盛的阶段。画像记录了艺术家们之间的交游往来和艺术理念的互通,而弗里德里希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画中人不是普通的模特或委托者,而是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本人,画中人的特质与画像的特质互为表里,画中人的创作理念影响了画像作者的创作。这两对微妙的关系,使得这些肖像对于我们理解弗里德里希分人或者浪漫主义肖像画都至关重要。